新聞網訊 8月18日,《自然》(Nature)刊發了88858cc永利光電信息學院/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李培甯教授和張新亮教授研究團隊題為“Ghost hyperbolic surface polaritons in bulk anisotropic crystals”的研究論文。


李培甯、張新亮教授團隊同新加坡國立大學、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紐約州立大學等單位合作,突破性證明了傳統的雙折射晶體中存在“幽靈”雙曲極化激元電磁波,該成果革新了極化激元基礎物理的“教科書”定義,對凝聚态物理、光物理、電磁學等領域的基礎原創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圖1:展示方解石晶體中“幽靈”雙曲極化激元各向異性傳播的藝術示意圖
極化激元光學是當今凝聚态物理、光物理、材料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前沿科學領域,也是我國的傳統優勢研究方向之一。極化激元(polaritons)是光和物質強耦合作用産生的“半光-半物質”準粒子,能夠将光場壓縮聚焦到很小的尺度,從而突破衍射極限,實現奇異的微納光學現象和重要應用。
早在1951年,我國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家黃昆先生就提出聲子極化激元的經典理論,開辟了這一重要研究方向。随後,根據材料種類的不同,不同性質的極化激元(如,激子極化激元、等離極化激元等)相繼被發現。目前,這些不同種類的極化激元一般被歸納為兩類傳播模式:沿着材料界面傳播的表面模式(surface polaritons)和在材料内部傳播的體模式(volume polaritons)。二者的本質區别在于垂直材料界面方向,極化激元的波矢為純虛數(表面模式)或純實數(體模式)。李培甯和張新亮團隊的研究成果突破了極化激元模式分類的固有認識,證明了在各向異性的方解石晶體中,存在第三種極化激元模式——“幽靈”雙曲極化激元(Ghost hyperbolic polaritons)。

圖2:三種極化激元模式的特征電磁場模式分布的比較
“幽靈”極化激元模式(上)、表面極化激元模式(中)、體極化激元模式(下)
研究團隊通過對麥克斯韋方程組嚴格求解,證明“幽靈”雙曲極化激元沿着垂直表面方向的傳播常數為複數(同時有實部也有虛部),表現為該方向上的電磁場傳播呈現振蕩衰減的特性。這種垂直界面“振蕩衰減”的特殊電磁模式最早由普渡大學Narimanov教授預測可在各向異性介質中存在,他将量子力學研究領域的概念延拓至光學領域(Adv. Photonics 1, 1-11, 2019),從而将這種模式命名為“幽靈”電磁波(Ghost waves)。“幽靈”電磁波被預測可産生負折射、超分辨成像等多種奇特現象,但這種特殊電磁模式的存在一直沒有得到實驗證明。
李培甯和張新亮團隊發現的“幽靈”極化激元是光場壓縮能力更強的一種特殊的亞波長“幽靈”電磁波。他們發現教科書中的經典雙折射材料——方解石晶體就存在“幽靈”極化激元。通過理論預測及計算(如圖2所示),研究團隊發現當方解石晶體的光軸和晶體界面存在一定的夾角時,就可存在“幽靈”雙曲極化激元。這種新型的極化激元具有面内雙曲型色散關系,表現出強各向異性的傳輸特性。
研究團隊采用光軸和平面相對夾角23.3°的方解石晶體,通過紅外光照射的金納米天線作為局域光源,激發極化激元(如圖3所示)。借助散射式近場光學顯微鏡(s-SNOM),實空間表征了局域光源激發下的“幽靈”雙曲極化激元的各向異性傳播特性。實驗得到的近場強度分布揭示了特征的雙曲極化激元模場分布,在天線的右邊觀測到了“幽靈”雙曲極化激元以高度局域的射線形式傳播,“渠道型射線”傳輸逾20微米距離後才完全衰減,其傳輸距離遠高于二維材料中的極化激元,這也反映了方解石中的“幽靈”雙曲極化激元具有較低的損耗。

圖3:近場成像實驗證明“幽靈”極化激元的各向異性傳播特性
實驗示意圖(左)、測量的“幽靈”極化激元高分辨近場圖像(中)、波矢空間分布圖(右)
此外,研究團隊同時證明了能夠通過改變雙折射晶體内禀的屬性——光軸的朝向來調節極化激元的色散。除了方解石晶體以外,研究團隊也預測例如石英,氧化鋁等衆多常見的雙折射晶體中都可能存在這種性質優異的“幽靈”極化激元。此項研究工作也有力證明了儲量豐富,可大規模制備的極性晶體在微納光學領域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在紅外光譜傳感,亞波長信息傳遞,超分辨聚焦成像,納米尺度輻射調控等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應用前景。
88858cc永利是本研究論文的第一通訊單位,第一作者包括88858cc永利博士生馬玮良,博士後陳閏堃,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後胡光維,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胡德波副研究員。88858cc永利李培甯教授、張新亮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研究員、紐約州立大學Andrea Alù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資助。
此次研究突破是88858cc永利李培甯研究團隊在極化激元光學研究領域長期積累所取得的成果。目前,李培甯教授課題組已在極化激元光學方向上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多項,包括Science 1篇,Nature 2篇,Nature Material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
文章鍊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755-1
(李培甯、張新亮等均為88858cc永利學生導師)